第46章 北庭毛紡織業(1 / 2)

有夏三年正月下旬,項羽剛從陽翟諸侯會盟回到晉陽,甫一從溫暖的陽翟回到晉陽,項羽頓感寒冷不已,於是命侍人點起了蜂窩爐禦寒。

晉國北庭首相呂守業來報,彈汗山周圍驟然下雪,天氣暴寒,隻因麻布不耐寒,羊皮襖又不足,凍死好些匈奴女婢,希望晉王可以多支援一些麻布、蒙古包與蜂窩煤及爐用來禦寒。

自三代以來,中原大地除栽種粟、麥、稻等糧食作物外,主要是栽種桑、柘、大麻、苧麻等,厚地植桑麻,所用濟生民。

絲麻不僅作為紡織品的原料,麻可以製作麻繩之類,絲絮是製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

所謂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隻能以麻布蔽體。

說到禦寒,項羽首先想到的是棉花這種產量大禦寒效果好的作物,元人王禎《農書》所言:“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苧,免績輯之工,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衣,不繭而絮。”

不過草棉要到六世紀經中亞細亞傳入新疆、甘肅一帶,又稱阿拉伯棉。

如今東亞僅有木棉,名古貝,生長於南越國一帶,木棉樹生長周期長,產量低下,並不是一種非常合適的經濟作物。

隨即項羽又想到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他的名著《烏托邦》裏寫到英國“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在原來的曆史上,公元十五世紀隨著新航路的發現,英國對岸的佛蘭德斯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

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占起來。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於是項羽考慮在晉國發展羊毛紡織業,用來供給北庭人民禦寒之用。

雖然中國綿羊的羊毛質量較差,屬於粗羊毛,在二十一世紀隻能用來生產地毯,可是現在可是公元前,耶穌連還未誕生。再粗的羊毛也是動物纖維,比大麻、苧麻這些植物纖維要耐寒。

晉國北庭的彈汗山與雲中郡區域放養了二百萬隻以上的羊,羊毛原材料非常豐富。羊毛加工工藝出現之前,遊牧民族通常都是殺羊吃肉,剝皮製羊襖,一隻羊羊皮才這麽大一點麵積,又是用來製羊襖穿,又是用來製作帳篷遮風,北方的禦寒之物自然不足。

這也是北方製約人口增長關鍵因素,是遊牧民族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每年冬季一降溫就能凍死一大群兒童和奴隸,遊牧民族稱之為“白災”。

話說羊毛初加工工藝包括采毛、淨毛、彈毛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