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大明轉口貿易(1 / 2)

北半球的氣候自十四世紀開始轉寒冷,十七世紀達到極點。十五世紀初以後,出現兩個溫暖時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個寒冷時期(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總的來說,明代氣候寒冷乾旱,進入中國曆史上的第四個冷期。

明末氣溫明顯偏低,極寒天氣、冰雹、雪災、水災頻發。萬曆二十八年,福建興化、莆田等地連續幾天出現凍雨,城牆、橋梁坍塌。萬曆二十九年,江南地區凍雨。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陝西大雪,凍死駱駝二千多隻。萬曆三十五年、萬曆三十七年江南、兩湖、福建等地大水。崇禎三年九月,北京出現嚴重凍雨冰雹。從1620年冬到1621年春,全國出現極為罕見的嚴冬,長江中下遊地區及其以南的大範圍冰雪天氣持續長達40餘日。漢水及淮河下遊與洞庭湖等大江大湖出現嚴重封凍,長江以南的大量河流和湖泊結冰,亞熱帶和熱帶果蔬及其他植物遭嚴重凍害。

另外,氣溫變化與降水變化有密切關係,十七世紀是近500年來3次持續乾旱中最長的一次。明代初期全國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差不多,兩種災害交替發生,全國性的旱或澇災的趨向不明顯。但是成化以後情況有所不同,明代後期全國進入一個異常乾旱的時期。

明末旱災非常嚴重。萬曆十一年,山西運城鹽池由於大旱而乾涸。天啟元年,全國大旱。天啟五年,北直隸大旱。天啟七年,四川大旱。崇禎元年夏,華北大旱,赤地千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人相食”。天啟六年,華北大旱與蝗災並發。崇禎元年,陝西、山西旱災接蝗災。

龍山石室另一端的大王山城建造完畢後,項羽抽調晉陽大學義子營出身的畢業生力量(為了保密),對米脂縣進行了全方麵的社會調查,調查發現因為連年乾旱,大明北方糧價奇高,米脂縣的糧價更是高達每石三兩白銀,也就是3000文錢,明朝一石有多重呢?約合76公斤,大夏一石約合30公斤。

有夏八年,大夏一石米大概300文至400文五株錢,折合成大明單位的糧價就是每石760文錢至1020文錢,而且由於如今大夏天下紛爭戰爭已止,大夏各地的糧價還在不斷下跌中。

相較於畸形偏高的糧價,那麽米脂縣中的漆器、鐵器、棉布、茶葉、煙草、紅糖,及青花瓷、彩瓷和顏色釉瓷等陶瓷,織綿、紗羅、絲絨、絲緞、潞綢、妝花等綢緞,與胡椒、肉桂、丁香、番紅花、香蘭葉、長胡椒、黑胡椒、肉豆蒄、豆蔻等香料,價格就未免太賤了。

看來兩個世界的轉口貿易有大利可圖,於是項羽決定在三十餘裏外的米脂縣中開設一個晉莊大明分部,專門進行兩個世界的轉口貿易。至於在大明其他地方開設晉莊分部的事,項羽也仔細考慮過,可惜明末陝西是反賊的大本營,到處都是亂竄的反賊義軍饑民,如若在其它城市開設晉莊,進行貨物運輸,那不就等於羊入虎口麽?

兩個世界的貿易差價利潤已經足夠多了,項羽沒必要為了這點小利增加多餘的成本。

晉莊分部開起來後,因為山西簡稱晉,因此米脂縣上下都以為晉莊不過是某個山西大商人的貨棧,也不甚在意。

大明山西由於明朝“開中製“興起的晉商遍布大明五湖四海,甚至連與建州滿人交通這樣的殺頭生意都敢做,在米脂縣中開個貨棧也沒什麽稀奇的,原本米脂縣中就有幾家晉商開的商鋪。

商人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商人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就會有商業前往販賣;有20%的利潤,商人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商人可以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商人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商人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斬首的危險。

陝北糧價如此畸高,項羽相信如果知道米脂縣出售大量粟米,不管商道多麽兵荒馬亂、艱難險阻,陝北糧商必定跨山越河,克服千難萬險、艱難險阻將貨物運來米脂縣。從此以後,大明米脂縣便就多了一種特產,那就是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