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何去何從(1)(1 / 2)

<b></b></div> 四川承宣副使張世傑這段時間有喜有憂。

自從離開殿前司,來到四川的合州,他就陷入到苦惱和絕望之中,名義上是四川承宣副使,也算是一方諸侯了,可惜四川製置使俞興完全掌控了這裡,壓根沒有他出頭的地方,而且聖旨上麵寫的很是明確,他這個承宣副使,沒有資格乾預軍中的事宜。

承宣使這一職位,本就是以軍事方麵的事宜為主的,身為四川的承宣副使,卻不能夠乾涉軍中的事宜,他張世傑明顯就是被擺到了一邊。

張世傑當然不會甘心,來到四川的合州,他就開始了努力,一方麵想方設法打通與朝中右丞相、樞密使賈似道之間的關係,一方麵儘力的緩和與四川地方官吏的關係,可惜的是,他的這些努力都是石沉大海,地方官員可是異常明白的,知道張世傑落魄,這個時候可沒有誰願意主動去巴結和靠近,而朝中也沒有任何的消息,想必大權在握的賈似道,已經忘記了他這個曾經的心腹。

就在這個時候,劉整叛亂了。

張世傑再次燃起了希望,作為四川承宣副使,就是需要應對這些突發情況的。

朝廷還是沒有聖旨和敕書,相反四川製置使俞興倒是開始掌控軍隊,對劉整發起了進攻,在這個過程之中,張世傑提出了自身的建議,並且專門找到了朝廷派遣的防禦大使呂文德請戰,不遺餘力的提出諸多的戰術建議。

這樣的努力,反而引發了呂文德和俞興的不滿意。

張世傑不知道,長時間身處重要權力部位的他,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帶有命令式的神態與語氣,在提出諸多建議的時候,這樣的神態同樣表現出來,當然令其他人不滿意。

就算是俞興遭遇到了失敗,作為朝中名將的張世傑,依舊被擺在一邊,沒有得到重用。

張世傑鼓起勇氣,繞過了呂文德直接給朝廷寫去了奏折,不過奏折送出去不長的時間,吳邵剛來到了四川,直接進入到了合州,協助呂文德剿滅劉整的叛亂。

朝廷這樣的安排,讓張世傑憤怒了。

不管是從資曆還是官職方麵來說,吳邵剛與他沒有絲毫的可比性,不知道為什麼朝廷不啟用他張世傑,卻派遣吳邵剛從京城趕赴四川。

帶著這種憤怒的情緒,張世傑的態度愈發的不好,甚至與呂文德之間都出現了直接的衝突,就更不用說與俞興之間的接觸了。

呂文德和吳邵剛開始征伐劉整的時候,張世傑是帶著看熱鬨心態的,他認為呂文德與吳邵剛必敗,或者說會顧此失彼,要知道劉整的力量是很強大的,而且背後有蒙古韃子的支持,俞興已經敗給了劉整,讓其士氣大振,這個時候呂文德和吳邵剛決心強行鎮壓劉整的叛亂,明顯是戰術部署方麵的錯誤。

張世傑認為,這個時候呂文德應該穩住合州,調遣更多的禦前諸軍,參與圍剿劉整的戰鬥,隻有在朝廷大軍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之下,才能夠大規模的開始征伐劉整。

事態的發展,再次讓張世傑吃驚、沮喪和嫉妒。

吳邵剛居然率領大軍打敗和生擒了劉整,且將駐紮在潼川府城的蒙古韃子,悉數趕出去了,也就是說吳邵剛獲得了完勝,收複了潼川府路所有的府州縣。

這一下,張世傑開始高度重視吳邵剛了,他感覺到吳邵剛此人絕不一般。

接下來的時間裡麵,張世傑開始搜集有關吳邵剛的一切情況和資料,進行仔細的分析,也就是在這種分析的過程之中,他發現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年輕的吳邵剛,自從率領大軍征伐以來,沒有取得一次敗績,所有作戰均獲得了勝利,而且是大勝。

張世傑開始為自身對吳邵剛的輕視後悔,他想到了在殿前司的時候,作為吳邵剛的直接上級,作出來的那些事情,若是吳邵剛趁著這個時機報複,他張世傑根本無力應對。

就在張世傑心灰意冷,準備辭去官職回家去的時候,突然一個機會出現在他的麵前。

這個機會任何人都會心動,那就是彈劾吳邵剛,讓他張世傑出任潼川府路防禦使,兼任瀘州知府,統領整個的潼川府路,而且以承宣副使的身份,掌控合州禦前諸軍。

張世傑曾經是金國的將領,投奔南宋朝廷之後,得到了重用,但降將的身份,讓他沒有多少的機會獨當一麵,也就是說張世傑所參加的全部戰鬥,都是作為副手在他人的指揮之下作戰的,這種受到製約的滋味是很難受的。

現在機會來了,若是能夠彈劾吳邵剛,讓吳邵剛受到皇上和朝廷的懲罰,他張世傑就可以獨自統領合州禦前諸軍作戰,而且還管著潼川府路所有的民生事宜。

如此的好機會,不抓住豈不是太對不起自身了。

張世傑沒有絲毫的猶豫,牽頭開始做這件事情了。

要說這給與機會和許諾之人,所做的工作也是很細致的,不僅僅吩咐了應該如何的彈劾,還列出來了一份名單,說是名單上麵之人是能夠信任的,是可用的,隻要這名單上麵之人,全部都在彈劾奏折上麵署名了,那吳邵剛就死無葬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