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促成(1 / 2)

<b></b></div> 史天澤、劉秉忠和張柔等人,聚集在蒙古包裡麵,臉上的神色都不是很好。

李璮和王文統的事件之後,朝中的漢人明顯遭受到排擠,忽必烈已經不是很信任身邊的漢人,開始重用色目人,包括張文謙在內的漢人大臣,都難以參與到核心的事宜討論之中。

這一點張文謙首先發現,作為在蒙古朝廷之中地位最高、最受忽必烈信任的漢人,其感受是非常明顯的,於是張文謙將自身的感受隱晦的告知了史天澤等人。

能夠到蒙古朝廷之中的漢人,特彆是得到忽必烈信任的漢人,幾乎都是以幕僚和謀士身份出現的,也有少部分的是驍勇的將士,這些人冰雪聰明,圓滑睿智,豈能不明白其中奧妙。

麵對這樣的情形,包括張文謙與史天澤在內的諸多漢人大臣,是束手無策的,當初他們建議斬殺王文統,壓根沒有想到會是今日這樣的結局。

至於說史天澤能夠出任樞密副使,那不過是一種形式,樞密院真正的權力,完全掌控在蒙古大汗忽必烈的手中,包括史天澤與忽剌出兩個樞密副使,根本沒有權力調動軍隊。

不過這樣的道理,漢人核心圈之外的人是不會明白的,包括一些色目人與蒙古人,忽必烈任命史天澤為樞密副使之後,以左丞相阿合馬等為代表的色目人,還公開的提出了意見,認為樞密院副使應該是由蒙古人與色目人掌控。

當然阿合馬等人遭受到了忽必烈毫不留情的訓斥。

陷落到困境之中,就要尋求改變,這是忽必烈身邊漢人習慣的思維。

他們一直都在默默的等待機會,希望能夠憑借著某件事情與色目人抗衡。

也就在這個時候,劉元振的奏折到了朝中。

忽必烈在朝中公開了奏折,言明成都府路軍馬經略使劉元振請戰了,想要進攻和占領潼川府路所屬的潼川府,是不是同意劉元振的請求,忽必烈少有的征詢眾人的意見。

蒙古親王末哥,以及左丞相阿合馬等人,都是明確表示反對的,他們認為現在最為主要的任務,是以最快的速度平定阿不裡哥的叛亂,同時儘力穩定燕京和山東等地,休養生息,而以張文謙為代表的漢人大臣,模棱兩可,沒有發表明確的意見。

奇怪的是,忽必烈也沒有當即表態,而是要求眾人三日之後再議。

如此的情形,讓眾人都墜入到雲霧之中,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要知道忽必烈做事情是非常果斷的,不會有任何的猶豫。

征伐和占領潼川府,對於蒙古朝廷來說是有著巨大好處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多年以來,蒙古朝廷都希望能夠從四川取得突破,滅掉大宋王朝,可惜都沒有能夠如願。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元振才會上奏折,企圖從潼川府取得突破。

可從時間上麵來說,明顯不合適,畢竟朝廷尚在傾儘全力平定阿不裡哥的叛亂,而且前不久才平定山東李璮的叛亂,收複被宋軍占據的淮北,多路用兵,消耗巨大,已經讓朝廷覺得難以承受。

末哥與阿合馬等人,正是這些原因,反對劉元振在四川挑起戰爭。

不管從哪個方麵說,末哥等人的建議都是正確的,偏偏忽必烈沒有立即采納。

以往壓根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末哥等人的正確建議,忽必烈早就采納了。

忽必烈的態度,讓眾人疑惑,不明就裡。

其實,末哥與阿合馬等人,包括張文謙、史天澤、劉秉忠和張柔,壓根不會明白,這一切都是忽必烈精心做出的安排,忽必烈是想要統一天下的,想要做皇帝的人,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是需要統籌考慮的。

忽必烈麵對的現實是,不管是從謀略還是人數方麵,蒙古人的劣勢是非常明顯的,他不可能完全依靠蒙古人來統一天下,他必須要將漢人與色目人利用起來,可又不能夠讓漢人與色目人真正的掌控權力,所以讓朝中的色目人與漢人對立,相互算計,蒙古人居中調解掌控,這是最佳的效果,如此處於超脫地位的忽必烈,就能夠完全利用和掌控色目人與漢人了。

蒙古人也不是鐵板一塊,鬨事的一樣很多,阿不裡哥就是最為明顯的例子,而且阿不裡哥還團結了一部分的蒙古部落首領,公開反對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

這就讓忽必烈需要考慮和做的事情很多,時時刻刻都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中。

對於遠在成都府的劉元振,忽必烈內心是有著一絲擔憂的,絕不會完全放心。

王文統的事情,對於忽必烈的打擊是巨大的,也促使他角色的慢慢轉變,以前他忽必烈隻是蒙古大汗,眼光所及是整個的草原,可今後不一樣,他忽必烈要做蒙古人、色目人以及漢人的皇帝,那就必須要全麵的穩定和全麵的掌控,他忽必烈不能夠讓麾下的文武大臣扭成一團,更不能夠讓色目人與漢人團結起來。

劉元振的奏折,按照以前的慣例,忽必烈壓根不會考慮,很快駁回,可這一次不一樣,他隱隱想到了一些什麼,或許通過這一次的征伐,忽必烈有了重新洗牌的機會。

大宋的合州禦前諸軍,也引發了忽必烈的注意,但還沒有特彆關注,在忽必烈看來,隻要蒙古鐵騎出動,宋軍必定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