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山東的部署(3)(1 / 2)

<b></b></div> 合丹親王本來是沒有那麼幸運的,忽必烈已經下定決定,一定要懲戒的,隻是在合丹親王回到大都的時候,末哥親王與忽必烈之間在如何對待合丹的事情上麵產生了爭執,末哥親王堅持自身的意見,他認為大元朝廷在漠北草原剛剛與海都有了緩和的餘地,這個時候正是最為敏感的時期,若是朝廷懲戒合丹親王,很有可能引發巨大的動蕩,導致朝廷與海都之間的協議泡湯,而末哥親王的意思,忽必烈也是明白的,畢竟草原上麵支持海都的蒙古部落首領有增加的趨勢,這個時候若是諸多親王也心生寒意,那朝廷就真的難以維持了。

所以忽必烈采納了末哥親王的意見與建議,而在大殿之上的那一幕,不過是忽必烈與末哥親王唱的雙簧,可憐的是兀良合台被蒙在了鼓裡。

當然,從局麵上看,兀良合台也是滿意的,畢竟皇上基本同意了兀良合台所說的話語,也給與了合丹親王應該有的警告。

這就是帝王心術,身為蒙古人的忽必烈,也慢慢學會了這些。

在山東展開一場大規模戰鬥的部署,已經慢慢開始形成,忽必烈的意思,此番的戰鬥最好是在莒州或者是海州進行,通過持續不斷的作戰,打敗入侵山東的明軍,維持和鞏固大元朝廷在山東的統治。

忽必烈也開始注重各級官府對地方的掌控了,這一點他之前壓根沒有在意。

馬背上打天下的理念,已經深入到忽必烈的骨髓裡麵,多年之前忽必烈親自領兵作戰的時候,不管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作戰,都習慣於屠城,用慘烈的殺戮讓對手屈服,至於說殺戮之後怎麼辦,著實沒有想那麼多,忽必烈同樣認為,軍隊的實力才是稱霸天下的絕對要素,其餘的都是不重要的。

可是登基的時間長了,忽必烈才發覺自身的認識存在一些問題,馬背上的確可以打天下,但是若是依靠在馬背上治理天下,那就有些荒謬了,加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忽必烈都在分析吳邵剛取得成功的原因,他發覺吳邵剛對於治理地方的事宜是非常重視的。

忽必烈開始重視民生事宜,特彆是耕作事宜,在燕京以及大名府一帶,到春耕季節,各級官府是不準隨意乾擾百姓的,務必支持百姓做好春耕的事宜。

可惜忽必烈重視的太晚了一些,或者說吳邵剛的穿越,讓忽必烈的努力沒有多少的效果。

連年的征伐,大元朝廷丞相阿合馬大肆的在民間斂財,供應蒙軍的開銷,讓大元朝廷控製的地方賦稅異常的沉重,百姓和商賈幾乎都無法承受了。

山東的情況更是糟糕,畢竟這裡以前是李璮控製的地方,在鎮壓了李璮的叛亂之後,蒙軍在山東大肆的劫掠和殺戮,目的就是徹底消除李璮在地方上造成的影響,這樣的劫掠和殺戮,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快速穩定了地方,但也讓百姓與官府之間嚴重的對立。

老百姓的確是逆來順受的,隻要能夠活下去就滿足了,就算是活不下去了,也不敢有什麼其他動作,可老百姓內心對於官府是漠然甚至仇視的,這一點短時間之內改變不了。

忽必烈忽視的就是這個方麵。

明軍占領的海州、沂州、滕州、徐州以及邳州等地,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老百姓就心向大明朝廷了,大明朝廷能夠讓他們穩定下來,地方官府能夠讓他們安心的種地,那些家中已經沒有糧食眼看著就要餓死之人,還能夠得到官府救濟的糧食,保證不餓死。

如此情況之下,老百姓不支持大明朝廷才是怪事了。

這個時代的民心,也許在征伐廝殺的時候不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平日裡地方上的穩定,卻能夠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身為戰區的海州滕州、徐州、沂州、邳州以及徐州等地,儘管氣氛有些緊張,可老百姓大抵還是穩定的,相反大元朝廷控製的濟南府等地,就明顯有些躁動了,有錢人家都想辦法朝著大都甚至是開封府的方向搬遷,避免遭遇到戰火的侵襲,導致家破人亡。

吳邵剛同樣在部署山東之戰的事宜。

在他看來,決戰早已經鋪開,大明朝廷與大元朝廷的生死博弈,將在未來的一年甚至數年的時間展開,雙方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麵,而山東將要成為主戰場。

大元朝廷不能夠失去山東,一旦山東被明軍完全占領,則燕京與大名府等地,處於巨大的危險之中,大元朝廷也被完全壓縮了生存的空間,不僅僅是失去了南方,也近乎於要失去整個的中原,多年辛苦經營的成果會完全喪失。

如此情況之下,忽必烈一定要拚命。

吳邵剛何嘗不是在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