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大戰前夕(三) (1 / 2)

當然,對付建虜的山地堡壘。

主要依靠的還是付崇英營中的神威大將軍炮。

至於具體的戰術,將在實戰中靈活應變。

實際上,在攻城戰中,那些輕便的紅衣小炮和發射霰彈的佛郎機炮最為有效,它們能夠在近距離內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如同死神的鐮刀。

想當年,溫越在攻擊杜度的營寨時,正是憑藉自己的火炮優勢,迅速攻破了敵人的防線。

然而,那時的杜度的營寨位於平原之上,且是木質結構。

而且敵人並沒有火器。

相比之下,這次的戰鬥環境顯然更為複雜和艱難。

經過溫越的提醒,付崇英恍然大悟,興奮地說:「哎呀,我差點忘了我們軍中的神火鴉等火器了。」

他得意地笑道:「溫大將軍說得不錯,到時候我們將大量發射毒箭,再加上神火鴉、震天雷、地火雷炮等強力火器,裝載著毒物和灰煙彈,對敵營進行轟炸,必定讓敵人嘗儘苦頭。」

付崇英如此信心滿滿,是有道理的。

他的神機營裝備精良,軍士們都是手持自發魯密銃等重型火器。

擁有三百輛火箭車和近千枚神火鴉等大型火箭。

此外,還有二十五門神威大將軍炮。

原本是有三十門的,但在支援溫越的長嶺山防線時,調撥了五門紅衣重炮,因此現在隻剩下二十五門了。

看到付崇英表示火炮支援沒有問題。

祖大壽和李鳴負俱都感到安心了許多。

為了增強攻山的火力,他們還從軍中庫存中搜集了大量的火箭。

同時,溫越也決定向祖大壽提供大量的毒彈和煙霧彈,用於攻擊敵人的寨牆。

為了形成壓倒性的攻勢,他們還集結了戰車,並搜集了數百上千門佛郎機炮、百子銃等火炮,準備協同作戰。

通過持續不斷的攻擊,誓要攻克黃土嶺。

溫越冷靜地分析道:「各位不必過分擔憂建虜的紅衣大炮,隻要我們能夠承受住他們最初的幾輪炮擊,一旦接近些後,他們在山上向下射擊的優勢就會大大減弱。」

他進一步解釋了所謂的什麼叫做盲區。

儘管山上的火炮射程較遠,但由於地形和視野的限製。

一旦衝過了有效射程範圍。

敵人的火炮就很難構成威脅。

溫越的話讓眾人豁然開朗。

……

崇禎三年七月二十七日。

經過連續幾日的緊張籌備,明軍開始大規模製造攻山所需的器械。

包括巢車、幔車、壕橋等。

這些器械實質上是傳統攻城武器的改良版。

更加輕便靈活,適應山地作戰的需求。

除了這些專業器械。

明軍集結了各總兵麾下的車營,並征召了大量民夫,收集各種獨輪車、長板車等。

用於運輸土袋泥袋,以便填平壕溝。

得益於明朝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大量的攻山物資得以迅速集結。

明軍的行動意圖很快被清軍察覺。

他們也開始加強黃土嶺方向的兵力部署。

雙方的哨騎在鬆山堡附近頻繁交鋒,緊張氣氛日益加劇。

在此期間,明軍內部對於最終的攻山戰術進行了多次深入討論。

甚至出現了一些激烈的爭論。

溫越很早就就已製作了遼東這片的地形沙盤圖。

抵達鬆山後,通過實地勘測,沙盤上的地形地貌變得更加精確細致。

青牙軍的沙盤得到了洪承疇等高級將領的高度評價。

精細的沙盤地圖,讓戰略規劃不再局限於紙上談兵。

而是能夠真正轉化為實戰策略。

清軍的防線布局已經非常明確。

他們的重型紅衣大炮,被部署在山頂的最高點,圍繞著一些瞭望塔設置。

而大型火炮則布置在山腰的中層位置。

前沿山嶺防線上,則配置了一些小型火炮和佛郎機炮。

這些火炮與壕溝、土牆相結合,輔以火銃、弓箭等遠程武器。

每道防線上,主要由漢軍和高麗軍使用火銃和三眼銃進行防守。

而建虜則手持弓箭、盾牌和大刀。

既作為肉搏戰的預備力量,也有可能充當督戰隊的角色。

此外,山嶺上似乎還配備了弩箭、投石機等其他類型的武器。

針對這種情況,溫越提出在攻山時應該採取較為稀疏的隊形。

以減少敵方跳彈造成的傷害。

如果敵人集結成陣前來迎擊,則可以適當收緊陣型。

這種調整相對容易實施。

因為在通常情況下,軍隊結陣都是通過喇叭來指揮的。

每個小隊之間都會保持一丈五尺的間隔。

當喇叭再次響起時,隊伍可以進一步分散或集中,或是另外轉換陣型。

當然,陣型的快速轉換速度,也主要由各軍的訓練水平和戰鬥力來決定。

對於溫越提出的提議。

祖大壽等人表示完全同意。

溫越又道。

大量的攻山器械以及火炮等,不宜全部集中在前軍。

因為它們更適合近距離作戰。

而不利於遠距離攻擊。

確實,車營中的佛郎機等火炮,要想在移動中準確命中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溫越的這一提議讓各車營的將官們鬆了一口氣。

因為他們也擔心如果自己的部隊,在前沿遭受建虜的炮火攻擊,將會麵臨巨大的損失。

平虜伯溫越的建議,無疑是非常明智的。

因此,確定下來。

行進在前軍的主要是各車營的輕型戰車。

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儘可能地為軍士們提供掩護。

不過,輕型戰車提供的掩護有限。

傷亡是不可避免的。

畢竟,在目前的大明,還沒有能夠抵禦重型和大型紅衣大炮的戰車。

即使有這樣的戰車,也會因為過於沉重而難以推動。

然而,當溫越提出讓神機營的火炮儘可能地推進,以支援攻山的友軍時。

神機營副將付崇英顯得有些猶豫。

溫越的計劃是首先發動第一波攻勢。

目的是奪取清軍的第一道山嶺防線。

這道防線由一些墩台、寨牆組成。

大明朝在遼東地區廣泛建造了墩台。

這些墩台,通常高達三至五丈,四麵設有箭窗。

上層則建有樓櫓,周圍環繞著垛口。

大多使用大條石組建,結構非常堅固。

鬆山堡周邊的山嶺上,確實分布著許多類似的墩台。

然而,由於清軍已經包圍了錦州等地。

鬆山堡附近的墩台早已落入敵手,成為了清軍防線的一部分。

對於神機營來說,進攻第一道防線時,他們的火炮並不會麵臨太大的危險。

因為他們可以在遠處進行轟炸。

而主嶺上的清軍火炮由於距離太遠,對他們構不成實質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