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我們怎麼辦?(1 / 2)

“其實在收到這個消息之後,我就一直在琢磨解決方案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了點粗淺的想法!”顧傑站在樓梯上,大有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氣勢。</P>

“顧老師,現在還沒決定這個項目到底交給誰來做呢!您就當著大家夥兒的麵兒說自己的想法,有點不太合適吧?”徐家平連忙出聲阻止。</P>

如果是日後正常的建築設計項目競標,肯定不會有人傻乎乎的在競爭對手麵前透露自己的方案,就算是有那肯定也是忽悠對手走彎路的。</P>

但是現在,他們之間可不是赤裸裸的競爭,要是顧傑先說出來,那麼林樓他們就算有稍微有點類似的想法,也隻能放棄了,不然人家到時候一說,那誰誰抄我的想法,林樓他們在建築界的名聲可就徹底臭了。</P>

“不要緊,互相交流學習麼!”在顧傑看來,要想解決林州大學圖書館的問題,就隻有一條路要走,那麼現在就先把這條路給堵死了再說,我倒要看看,沒了我這個辦法,你們還能拿出什麼辦法來!</P>

於是他刷刷地翻開筆記本,亮出了自己之前繪製的草圖,隻見在原來的大樓頂端,伸出了兩個粗大的核心筒,然後兩棟新的大樓就以核心筒為支點,懸在老圖書館的頂端。</P>

“高校長,聞主任,我的計劃是這樣的,采用國際先進的高層大跨度懸挑預應力空間超靜定結構體係,在舊樓中間建造兩個由電梯井道、樓梯、通風井、電纜井、公共衛生間、部分設備間圍護形成中央核心筒,與外圍框架形成一個外框內筒結構,以鋼筋混凝土澆築。”</P>

“這種結構極其容易受力,所以隻用兩個砼筒就足以支撐起兩座塔樓,筒向四周懸挑預應力梁,梁挑出距離可以達到8米,足以滿足擴建麵積的需求!”</P>

說道砼這個字的時候顧傑稍微有點彆扭,因為這個字是清華的人發明的,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於1953年創造了這個字。</P>

當時教學科技落後,沒有錄音機、複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築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P>

因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筆,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筆,可省下二十筆,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後來人工石合成了砼。</P>

構形會意為“人工合成的石頭,混凝土堅硬如石”,並在大學生中得到推廣,1955年7月,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審定頒布的《結構工程名詞》一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一詞並用;從此,砼被廣泛采用於各類建築工程的書刊中。</P>

但是那又怎麼樣?就算這個字是你們清華發明的,但論起結構方麵,國內還是我們同濟第一!而我這個項目所展示的就是結構的美感,顧傑很快調整好了狀態。</P>

老八校各有所長,因為彭一剛彭老和他那本彭老和他那本幾乎建築學人手一本的《建築空間組合論》,天大出來的學生基本功紮實,構成玩得好,手繪畫得漂亮,功能組織流線準確,但缺點在於創造性不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