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掃盲教育(1 / 2)

秦天點頭道:“還真是哄堂大孝,不過也不是非要上前線去,現在各行各業都需要人嘛,可以到那裡去,奉天最近不是新開了很多工廠嗎。”</P>

許文清說道:“工廠是開了很多,可是大夥都不識字,想要當一名工人可難了,那厚厚的一本書冊,誰也看不懂,所以說啊,去村裡當鐵匠還簡單些。”</P>

“有個叫啥流水線的裝配活倒是能去,有個彆,就因為不識字開工一天差點鬨出事來,對於這事俺村也不是沒請過教書先生,可那幫農民漢子也聽不懂教書先生的滿套之乎者也啊。”</P>

許文清考過科舉不假,但這隻是個例,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這樣接觸過教育的,這個國家的現實就是,至少80%及以上都是文盲,國民的識字率不高,教育普及程度低。</P>

且沒有官方欽定的適用於全國的統一語言,在以帝都話為主的基礎上,夾著各地各區域的方言,就一個字,稍微隔了幾個地方,就有十幾種互不相同的讀法,而且還是繁體字,學起來耗費時間不說,效率還低下。</P>

沒有後來的文風運動,也沒有拚音、通用大白話,舊有觀念占著主導地位,不管是教育還是三綱五常日常倫理方麵....看來,帝國要發動一場文風運動,破除落後的觀念,把這些儘可能的普及下去。</P>

隻是,這樣做絕不是為了徹底斷絕文言文繁體字的流傳,其中的精髓,還是要繼續保留的。</P>

想到這裡,秦天轉過頭與張副官低聲交流著:“既然帝國在北港島的那一套已然成熟,試點很成功,那就可以推廣到全國了,我們先在作為重工業基地的東北推行,然後再逐步擴大範圍。”</P>

北港島,作為帝國的第一個基地,那裡的掃盲運動程度自然是要高出許多的,一個個的戰士,以文化隊的方式,走到各大村落去,以村為單位,全部組織起來統一學習。</P>

無聲電影,也就是默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P>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經過40年的發展,它的技術是成熟了的,能支撐著它的腳步走遍各大鄉村。</P>

由放映機、銀幕以及光源組成的核心設備,加上發電機、為默片準備的同步錄音機,幾個人就能搬起來,通過人力搬運到不同的地點進行放映。</P>

往往在村頭,用竹竿、木板和帆布一搭,就是一個臨時的電影院。</P>

每當放映前,文化隊隊員們都會提前通知村民,到了放映當天,村民們則早早地吃過晚飯,紛紛趕來觀看。孩子們興奮地在人群中穿梭,在田野中奔跑,大人們則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談論著即將開始的電影。</P>

這種此前未曾見過的科技產物,首次現身就帶給了他們極大的震撼,就在這麼一小塊布裡,居然有人在裡麵!天啊,他們是怎麼進去的?</P>

正是這一點,才讓無數人好奇,在不自覺中就模仿著裡麵的人說話,耳目渲染多了,自然也就懂得些許字和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