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5章:差距(2 / 2)

純屬就是為了幫一把的,就像是當初的吉力一樣,國內的各個行業發展起步都比較慢的,被國外的外資企業打壓,越是這樣,薑小白就越要幫助國內的企業發展,要是國內的企業能夠發展起來,哪怕是追不上外資企業。

比不過外資企業,但是最起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外資形成一定的競爭。

一些外資在國內顯得好像挺正常的,咋一看好像和國內的國營企業沒有什麼區彆。

但那是因為有國內的企業和他們競爭,他們是為了市場,為了賺錢,所以才表現的正常一點。

可要是沒有了競爭,他們對市場行程壟斷以後,那就不一樣了,立馬就會露出本來的麵目。不用說遇上什麼災難之類的,趁機發財了,就是平時都會各種區彆對待市場。

甚至一部分的外資,就是正常的,有競爭的情況下,都能夠乾出區彆對待的事情來。比如說什麼出口到國內的汽車,進行減配之類的,就是區彆對待。

其實區彆對待都不算什麼的,大不了就是花一點冤枉錢而已。

有些人不支持國產,就愛買洋品牌,就崇洋媚外,那就崇洋媚外嘛,願意當冤大頭誰也攔不住的。

但問題的關鍵是汽車減配之類的,這都不算什麼。而有些企業做的比這個更加的過分。

前世的時候,某汽車因為存在發動機熄火隱患,決定召回80萬輛缺陷汽車,創下召回記錄之最。

80萬,數量驚人,這背後牽扯的是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這一決定,部分國內的車主等了整整十年。這一次召回的車型中,從2007年到20年生產的車型都所有涉及。這讓人不禁想問,到底是怎麼樣的召回,需要十年時間?為什麼在其他西方國家,沒見這麼久的反應時間?五⑧○

為什麼在這種涉及到人類最基本的生命、財產健康和安全的問題上,國內屢屢被與其他西方國家“區彆對待”?

其實不僅是某汽車企業,搞快餐的,買手機的……很多知名跨國企業在召回問題產品的時候,都對過國內市場和其他國際市場呈現出了所謂的“雙重標準”。

後世一個搞快餐的外資,向全球的肉雞供應商提出要求,開始逐步停止使用人類抗生素,但第一批名單不包括國內。

某做藥的企業旗下3家子公司的次召回事件中,48次都未在國內組織召回或者調查,但其產品大多在國內銷售。

做家具的某企業搞出一個“奪命抽屜櫃”來,在約談後,才召回缺陷產品。

還有某個做手機的企業,那就更加的惡心了,都已經宣布召回在其他國家的產品了,竟然還在第二天宣布繼續把這款產品在國內上市銷售。

當然了,還有某家咖啡的重金屬問題等等,各種各樣被區彆對待的真的是數不勝數,要是要四個字來形容的話,那就是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