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巜寧家巷子升炊煙,戶戶書聲琅琅起》(1 / 2)

有人說:三嬸婆木屋變門館,楊家母子輪流書聲。

每個高地位上層人物的家庭,都是要靠有一代能人站出來推動發展,靠他們的奮鬥努力,才能實現的。家庭的興旺,一定離不開他們的奮力拚搏。人生都有句號,但我們都在句號之前奮力奔跑,做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事業,這樣才能對得起社會,對得住家人。

自從楊家人,住進福州台江寧家巷子三嬸婆家後,辦起了門館,啟蒙班誕生。如今左鄰右舍小孩子們都有機會前來讀書寫字。當季節不緊不慢地路過窗台,窗外又是一片春暖花開。陽光正好,不染塵埃。雖然課桌椅置辦不起,學生自帶板凳。男孩女孩明眸亮晶晶,喜歡看著講台上同年齡先生,她,雖然還沒脫掉幼稚,但她講課那認真的神態,傳受知識的一絲不苟的精神,神舞飛揚的教態,要求學生的嚴謹態度,一點都不亞於《女子學堂》的老師。她老師那套教態、教法都被楊柳學到手了。

我想,若乾年後,那棟木瓦房屋,依舊有人懷念。因為那裏有寧巷孩子們童年的回憶。

後來阿寶說過:“三嬸婆這棟小木屋,是那一代人在兒時學習的啟蒙點。帶著有一份份童心之愛,互相珍惜過,互相珍藏過,故以已足夠讓我感念一生。”

世上有一種喜歡,叫著同等的圈子,同是來自貧窮家庭的子女,他們長大若能重新遇見,亦是重逢,當已足夠幸福時光,那份兒時我等待著您的風景如畫,等待著您的笑靨如花,希望那天來臨時總會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在匆忙流過的時光裏,剪一段流年,念一段深情,深愛著曾經木屋共讀一本書聲,那個場麵也壯觀。

是啊,在那個舊時代,在寧家巷子裏,有些父母為孩子起名字的能力都沒有,幾個孩子共坐一條板凳上,卻沒有一個像樣的名字。都是一些不是賤苟,就是一妹或者二妹大妹之類的名字。因為這些兒童隻能手上拿些瓜果蔬菜,來頂日常學費的,是無法上私塾學堂的孩子們。可想而知,家境貧寒。書讀不起,上不了私塾。省城那些私塾先生也要養家糊口,所以有心無力,拒絕瓜果蔬菜做學費,需要是硬幣銅板,真金白銀。

而楊家人剛好顛沛流離到省城,流落寧家巷子,巧遇三嬸婆結緣,入住她家木屋樓蘭。有同等的文化,不需要同等的報酬。

家境再窮,讀書為上,父母再苦也要送兒女進學堂。懂得識字斷文,使眼睛更亮,路走得更寬;懂得算數,能寫會算,誰都欺負不了你,所以能行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