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老魏(1 / 2)

事實上,王學新從討論發展生產時就考慮過驅逐法幣的問題。

這是大方向所要求的。

如果是之前,也就是隻有鬼子投假錢收購物資的時候,根據地還有一線希望能分辨出假幣或追溯到源頭避免損失。

但若是重慶方麵也加入到其中……這方法就行不通了,因為重慶那邊使用的是真錢。

這也是當初合作時重慶方麵要求八路軍使用法幣,更要求八路軍不得開設銀行不得發行貨幣的原因。

這樣一來,重慶方麵就可以緊緊抓住八路軍的經濟,隨時可以對其實施經濟封鎖和物資掠奪。

隻不過它發現鬼子搶先動手了。

於是一想,與其讓鬼子搶走還不如自己搶,同時在戰略上也符合重慶方麵的利益,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然後就有了根據地現在這局麵。

麵對這情況,八路軍就隻有一個選擇:棄用法幣。

可笑的是,重慶方麵這邊利用法幣瘋狂掠奪根據地資源,當根據地發行了邊區幣時還譴責八路軍違背協議……這就是打人還要求對方站著別躲啊!

但貨幣這東西不是說棄就棄或開場大會宣傳幾天讓老鄉丟掉法幣就可以的。

貨幣的本質是以物易物,是為了買賣方便。

既然是為了買賣方便,那就要有買有賣才能儘可能多的使用貨幣。

如果家家戶戶又種糧食又種棉花,甚至還能紡線、織布、做衣服等等什麼都能乾完全自給自足,那其實不需要貨幣。

但這顯然會有效率低、質量差、耗時長等缺點。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可能行行精通樣樣是能手。

所以,應該把種田交給擅長種田的人種,把紡線交給紡線能手紡,把織布交給……

全都整完之後再用買賣的方式各取所需,這也就是分工合作。

貨幣在其中就起到方便買賣的作用。

這就是為什麼王學新之前要提議鼓勵老鄉種棉花而軍隊開荒種糧。

軍隊手裡掌握著糧食,就掌握了「吃穿住行」裡的頭等大事,糧食關係到會不會餓死的問題,因此有貨幣決策權和控製權。

簡單的說,隻要八路軍手裡掌握著糧食,到時大喊一聲:「隻能用光華券買糧,法幣不收!」

那百姓就都得把自己的棉花給換著光華券!

誰要是還去換買不到糧食的法幣,那就等著餓死吧!

反之,若八路軍種棉花而百姓種糧……

八路軍再這麼喊一聲,百姓就「切」的一聲:「反正又不急,衣服將就著還能穿,要那麼多棉花乾啥?你喊你的,我就認法幣,你八路軍要是不用法幣來買我的糧,我還就不賣了!我餓死你去,看誰能撐得久!」

其結果很可能就是……八路軍不得不妥協再次使用法幣去購買糧食。

因此,想要驅逐法幣穩定物價,必須把糧食掌握在八路軍手中。

如果糧食要用光華券、布料衣服要用光華券、住騾馬店以及買鹽等等都需要光華券……這就覆蓋了百姓的吃穿住行和日常用品。

於是百姓那都不需要宣傳,自然而然的就會選擇光華券棄用法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