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數量換質量(1 / 2)

不過這個問題經過討論後很快就解決了。【,無錯章節閱讀】

解決的方法其實還是用數量彌補質量的不足,隻不過這次的「數量」不是飛彈而是雷達……

方法還是王學新提出來的,因為他知道現代的飛彈在全球定位係統下可以一路跟蹤飛彈的軌跡可以隨時對其軌跡進行調整,現在用「高火」打鬼子軍艦在飛行百餘公裡後還要保證精度,就必須達到類似的效果也就是在飛行途中要知道其位置並及時調整軌跡。

隻是此時沒有全球定位係統……該怎麼實現呢?

王學新說:「我們可以在飛彈可能飛過的路徑上增設幾個雷達車,比如我們的飛彈要飛行一百公裡,那麼途中每三十公裡就在準確軌道位置一左一右的布設兩輛雷達車,一旦發現飛彈偏離軌道就馬上對其控製使其回到軌道!」

這方法顯然是可行的,它實際上是把飛行軌道分成一段一段的,再加上此時八路軍雷達的監測距離可以達到五十公裡……從鷹醬那彷製成功的雷達原本隻能監測三十公裡,但將電子管改為電晶體後不但體積縮小了探測距離還提升了二十公裡。

其實八路軍還可以生產監測距離更遠的雷達,需要的隻是增大體積增加功率。

不過現階段沒什麼必要,因為五十公裡已經能滿足絕大部份需求了……比如八路軍的M30榴彈炮的射程隻有12公裡,炮偵雷達的探測距離能達到50公裡已經足夠了,增加體積和重量犧牲機動性增加探測距離沒有什麼作用。

再比如現在用於反艦飛彈的引導,50公裡雖然沒法完成全程監測,但隻需要簡單的在中間多加幾個監測節點就可以……原則上雷達探測距離能達到50公裡,100公裡的射程隻需要在途中增設一個節點就夠了。

但為了能更好的「無縫銜接」,尤其擔心無線電控製範圍不足,王學新認為還是需要增設三個節點以保證飛彈能飛到目的地。

蘇教授有些擔心的說道:「團長,可我們的戰場是未知的,也就是飛彈的射向很可能未知,我們怎麼才能提前在其路徑上準備好雷達車?」

蘇教授不愧是對軍事有了解的人物,第一時間就看到了這種製導方式的缺點。

這話的意思是敵人的軍艦是可以機動的,比如我軍用雷達車一路架設過去搭好了反艦飛彈到東北向的路徑,而鬼子的軍艦卻出現在東南向,那麼雷達車是不是就要緊急改變位置?

但王學新卻不擔這個。

因為此時的八路軍連一個沿海據點都沒有,將來要是打奉天,在其作戰計劃裡就隻有HLD一個目標,鬼子的軍艦不出現則已,會出現肯定就是在HLD附近海域……其它地方不是八路軍的進攻目標,鬼子軍艦去那乾嘛?

因此,對於八路軍而已敵人的軍艦位置是確定的,至少打奉天這一仗是如此。

軍艦位置是確定的,反艦飛彈的路徑也就是確定的,於是雷達車就可以提前布設。

不過當然,王學新是不能透露作戰計劃的,他隻能回答:「這隻是我們目前的做法,至於蘇教授說的這一點……將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改變雷達的體積把它搬到飛機上,到時用飛機來追蹤、控製和引導飛彈,就不會有問題了!」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同意,飛機跟雷達車就不一樣了,它的速度比飛彈還快,那就是隨時改變路徑調整反艦的射向了。

結束會議後,王學新自己在心裡對八路軍此時研發的這款反艦飛彈做了一次小總結,他發現這款反艦飛彈其實有許多弱點。